根据知情人士透露,蔚来正在计划自研自动驾驶计算芯片。虽然该项目还处于早期并未通过董事会讨论批准,但李斌对此倒是很有意向。而按照李斌目前在蔚来的威望,促成此项目似乎只是时间问题。
与蔚来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零跑,但相比蔚来他们走的更早,也走的更远。
几周前,零跑发布了自己的首款自主化量产芯片——凌芯01。
按照他们的说法,凌芯01在硬件上已经有媲美主流芯片的实力,最高可实现接近L3级别的自动驾驶。创始人朱江明也在发布会上表示:“零跑后续将加大在软件算法上的投入,未来在智能驾驶领域全面超越特斯拉。”
我们暂且不论零跑是否真有超越特斯拉的实力,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,自研芯片已不再是供应商的专属,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主机厂加入自研芯片的大军。特斯拉不是第一个,零跑和蔚来也不是最后一个。
主机厂自研芯片的目的其实很简单,一是不想受制于供应商,二是为了降低成本。
目前,自动驾驶芯片真正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无非三家,英伟达、Mobileye(现已被英特尔收购)、特斯拉。因此除了特斯拉自给自足之外,大多造车新势力都只能选用英伟达、Mobileye提供的芯片。比如蔚来、理想用的是Mobileye EyeQ4,小鹏用的是英伟达Xavier。
但就如美国利用芯片制裁华为一样,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始终是处于被动的。
举个例子,Mobileye(该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在70%以上)与主机厂合作,提供的是将芯片和算法捆绑在一起的软硬一体化方案。
这种方案对于不想投入过多成本研发AI的车企而言确实很好,因为不用操心算法。
可对于那些迭代迅速的造车新势力而言却很不友好。因为对已经安装在量产车上的芯片,Mobileye是不会去专门做算法迭代的,车企自己也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改写算法。
当然,如果车企真有这方面的需求,也不是不行改,无非就是得加钱。
所以摆在主机厂面前的只有三条路,要么忍气吞声;要么就跟小鹏一样选择更为开放的供应商(费用会相对高些);要么就跟特斯拉一样选择自研。
至于自研可以降低成本这一块,我给各位提供一个数据。
特斯拉在HW2.5上使用的是英伟达的芯片,在HW3.0上则使用了自主开发的ASIC芯片。成本价格从原来的280美元降到了190美元。
别小看这区区几十美元,2019年,特斯拉共交付了约 36.75 万辆。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,特斯拉在芯片这块其实就省了接近3000万美元的生产成本。
面对这样的诱惑,我想没有什么车企可以拒绝。
只是自研芯片并不是那么的简单,一方面投入的成本很高。
一般来讲,自研芯片所需的资金根据研发程度的不同范围在1.5亿美元到10亿美元不等。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,只是很容易功亏一篑。毕竟每个车企都可以像特斯拉那样有这么好的销量来支撑。
另一方面,自研芯片对于人才需求极大。
比如特斯拉之所以能够自研成功,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他们挖来了两位芯片设计的顶级大牛——Jim Keller、Peter Bannon(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下,这两个是真大神),以及多位业内芯片人才。只是人才就那么些,根本不够这么多车企分的。
所以看到零跑成功的自研了芯片,我个人还是很激动的,毕竟克服那么多困难是真的挺不容易的。虽然零跑的芯片并不是那么的顶尖,但有了它这个开头,后续肯定会有车企跟上(比如蔚来),这样的话,大家一起努力,或许真有一天,我们不需要再受制于国外企业,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。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